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自然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普及长城知识,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6月10日,榆林学院联合榆林市文物局、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开展“长城保护进校园”的宣传活动,本次活动由榆林学院绘说历史社团协办。本次活动主要内容有:于学院教室举行长城知识讲座、在奋斗广场举办“榆林长城文化展”、在广场赠送书籍、发放宣传品、万人签名等。
长城知识讲座于上午八点三十在5203教室准时开展,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文渊主持本次讲座,榆林市文物与旅游局、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代表及部分政法学院学生参与此次知识讲座听讲。
首先,由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主任姬翔月做主讲为在场各位简单讲解了长城的基本概念,由长城的基本概念延伸至陕西长城、榆林长城的具体概况,侧重讲述了长城的主要资源概况和长城建筑类型。讲到长城的研究保护时,除了向大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长城保护条例》中的部分关于长城保护的具体法律规定外,她还对榆林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加以介绍,重点强调了长城保护的法律根据。
讲座第二项,教育学院副院长、政法学院历史专业教授谢伟峰主讲,他以边城的建筑入手,把“明延绥镇长城修筑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一一阐述。在第一原因“蒙古诸部的南下劫掠”中,他为大家提供了《明实录》中成化年间,延绥地区遭遇蒙古侵扰的具体史实;在第二原因“土木之变后朝廷政局的变化和对宪宗的刺激”中,他补充说明了“土木之变”的历史经过及英宗与宪宗对蒙古的政策;有效地为同学们搭建起与历史沟通的桥梁,加强了大家对明代历史的认识,更加清楚的了解明长城修建的原因。此外,他还提及,在对明长城修建原因的不同认识中,外国学者拉铁摩尔所持观点“长城的修筑同样是将内部纳税的农耕者隔绝在墙内”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充分体现出历史认知结构的多样性和历史思维的辩证性。
在交流讨论会上,李文渊副主任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榆林长城和镇北台的各种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他结合自己在长城保护中的经历,为同学们提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丰富了同学们关于长城保护的知识,使同学们对于长城保护形成更具体的认识。
学生代表李娅楠讲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忘记长城等文化遗产。不仅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还要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重担。她提倡学生们先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让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起生机。
榆林市文旅局副局长任强总结本次讲座。他重点强调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的重要价值。肯定了长城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的重要作用。在讲话中,他为大家介绍了榆林市政府部门对于榆林市长城的保护政策和政府向大众作出的承诺,榆林政府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同时,他也真诚的欢迎政法学院的学生们在毕业后能够积极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投身文物保护事业。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于图书馆门前奋斗广场观看了长城文化展览,在现场领取了由榆林长城保护中心赠送的榆林长城有关书籍及宣传单。
长城文化和遗址是榆林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弘扬长城文化为核心,开展“长城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有助于让学生在深入了解长城文化、传播长城文化的过程中,感受长城的壮观和先辈们的智慧与坚韧,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唤醒同学们的长城精神,为长城的保护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长城保护的理念进一步深入广大学生心中,宣传保护长城从现在开始,使长城保护真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本次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在深入了解长城精神、传播长城文化的过程中,感受长城的壮观和先辈们的智慧与坚韧,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